2022年,蓼江鎮在市委、市政府堅強領導下,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,緊緊圍繞“四個蓼江”的發展思路,團結一致,共克時艱,努力營造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、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、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。
一、2022年度工作情況
——經濟實力明顯增強。一是農業基礎更加夯實。我們始終把糧食生產的責任扛在肩上,全力抓好萬畝連片“稻油”輪作核心區種植,萬畝油菜出油近100萬斤。建設“工廠化”集中育秧溫室大棚,發展訂單農業1.3萬畝,推廣機插育秧達1.6萬畝。加大糧油生產扶持力度,為種植戶免費提供良種、農藥、肥料等農用物資和技術幫助,發放先進農機累加補貼,積極開展家禽免疫和畜禽檢測工作,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。2022年,我鎮農業生產工作多次被人民日報、湖南日報、經濟日報等主流媒體報道,受到外界廣泛關注。二是產業結構更加優化。積極探索生態降鎘,合理替代種植,先后引進種植巨菌草326畝,中草藥博落回135畝,富硒辣椒300畝,打造養殖牛蛙基地160畝,優質小蔬果采摘基地72畝,特色種植業、養殖業初具規模。積極打造蓼江老街、蓼市河沿河景觀、大風寨等重要旅游景點,成功舉辦第九屆“我和春天有個約會”春游會暨油菜花節,帶動農家游、農產品銷售,實現了傳統農業模式向“生態農業+鄉村旅游”模式轉型,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。三是項目建設更加有力。從群眾反映的熱點、難點問題入手,爭取各級資金投入,著力補齊水、電、路等基礎設施短板。大力實施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復工程,積極向上爭取抗旱項目建設資金,提質改造東灣村“三好”新時代文明實踐展覽室和修建東灣村村史館。
——鄉村振興明顯有效。一是緊扣發展經濟聚民心。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,采取“支部+村經濟聯合社+大戶”的經營模式,在蓼江村、秧田村支部農場流轉土地面積500畝,打造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片;以村社分賬改革為重要抓手,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,實施200萬元以下村級小型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項目“四自兩會三公開”新模式。二是緊扣聯系幫扶體民情。積極倡導脫貧戶及監測戶繼續發展農業生產,為全鎮現有防返貧監測戶303戶766人結合實際制定了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后續幫扶工作方案,每月及時跟蹤監測重點對象的收支、“兩不愁三保障”及就業變動狀況。三是緊扣環境整治解民憂。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,以蓼江村文家嶺組、東灣村上村灣片為重點,2022年共拆除危舊雜房殘垣斷壁1.2萬㎡;大力推進“廁所革命”,完成“戶改廁”80戶,成功舉辦資興市“首廁過關制”現場交流會;組織各村黨員、群眾對房前屋后、河塘溝渠、村組道路兩側陳年積存生活垃圾、建筑垃圾進行拉網式排查清理,穩步推進垃圾分類和實施農村垃圾“村收集、鄉轉運、縣處理”的處理模式,努力改善鎮村衛生環境。
——民生保障明顯改善。一是著力完善民生保障體系。社會保障、城鄉低保、社會救助覆蓋面不斷擴大,認真做好殘疾人工作,及時發放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、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。健全退役軍人服務體系,采集退役軍人及其家屬信息共計374人,完成全鎮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續費。二是全面強化社會管理服務。大力推廣“智慧人社”APP,開展“一網通辦”服務讓群眾辦事少跑腿。堅持就業就是最大的民生,舉辦專場招聘會。落實好農村適齡婦女“兩癌”免費檢查項目,抓實新冠病毒感染健康服務工作,科學實施“乙類乙管”各項措施,積極推進新冠疫苗接種。三是大力推進教育文化發展。不斷增加教育投入,義務教育鞏固率達100%。2022年蓼江籍學子考取本科及以上院校62人,鎮教育基金獎勵資金6.9萬元。持續深化鄉風文明建設,開放新時代文明實踐站,東灣村文明實踐站成功創建為郴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示范點。
——生態環境明顯優化。一是污染防治力度加大。全面啟動污普工作,對轄區內的生活污水排放等進行調查摸底,建成蓼江鎮污水處理廠,配套污水管網12.5公里。加大對分散飲用水源監測,對9個村(居)的自來水進行檢測,建立分散飲用水源數據庫。完成農村飲水改造工程,解決鎮內1.4萬人飲水問題。二是河道管理不斷加強。嚴格落實“河長制”,三級河長全年巡河400次,實現對全鎮河流、水庫的全覆蓋。深入開展“清四亂”、“河道保潔”行動。打造亮點創建樣板河流,完成蓼市河回龍山瑤族鄉二峰村至蓼江村樣板河流段建設,建設長度為4.26km。積極開展“植樹造綠”活動,沿蓼市河兩岸造綠500米。三是監督執法力度加強。全面落實“林長制”“田長制”,加大對河道采砂、河道侵占、水葫蘆治理等方面巡查監管力度,發現問題從快從嚴查處。嚴格落實基本農田和耕地保護措施,堅決遏制非糧化,防止非農化。加強煙花爆竹和焚燒垃圾管控力度。
——社會大局明顯向好。一是治安環境安全有序。深入開展全民普法教育,有效化解矛盾糾紛,抓好全鎮重點人群服務管理。開展“五防”知識宣傳和民調工作,有力推進平安鄉鎮、“雪亮工程”建設,加大掃黑除惡、防范電信詐騙宣傳力度和打擊力度。我鎮獲評郴州信訪工作示范鄉鎮。二是安全生產常抓不懈。統籌發展和安全,對各行業開展安全生產檢查,共發現問題隱患督促限期整改到位。扎實開展“多合一”場所消防安全專項整治,全力推進交通問題頑瘴痼疾整治工作,“兩站兩員”上路開展文明勸導、維護交通秩序行動,合力推進駕乘摩托車電動自行車“戴帽工程”,確保戴帽率達85%以上。常態化開展關閉煤礦、煤矸石采場打非治違巡查。三是應急能力持續提升。加大對轄區內20個洪泛區以及11個地質災害點的巡查力度,在東興村成功舉辦資興市2022年地質災害(山洪)應急演練。全面開展森林防滅火宣傳,嚴控野外用火,建設北鄉片應急裝備儲備庫,保障供100-300人使用的應急設備。積極應對持續高溫干旱“烤”驗,積極調度水庫、山塘放水灌溉,申請兩臺5kw水泵支援抗旱,最大力度保證農業生產用水。
二 二、2023年工作安排
1.經濟發展求“進”,邁上發展新臺階
(1)加強項目招引,實現提質增效。堅持以招商求突破,向項目要質量,努力實現更高質量、更好效益、更可持續發展。充分發揮區位優勢、更好展示我鎮特有的生態資源及優勢,用好我鎮打造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范帶、示范鄉鎮、示范村的契機,串聯回龍山景區和流華灣景區,加大生態文旅招商力度和景區建設。
(2)加快比學趕超,實現良性發展。大力發展資源開發、資產經營、合作共享、入股分紅、休閑觀光“五型”經濟,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。堅持“扶起來、請回來、引進來”,培育一批職業農民、家庭農場主、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群眾增收,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,力爭2023年全鎮8個村的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達到10萬元以上。
(3)優化基礎設施,實現轉型升級。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,不斷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,不斷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。完善河長制、林長制的責任體系,繼續實施林業增綠增效行動。積極爭取資源路、產業路、旅游路項目,優化路網結構,改善全鎮交通、運輸條件。進一步落實村級公路管護責任,使全鎮農村公路得到全面養護。
2.改善民生暖“心”,實現群眾新愿景
(1)持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。把穩定就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優先目標,妥善解決就業中的結構性矛盾,重點跟蹤已脫貧戶,努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,努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水平。堅持就業優先,大力實施“一戶一產業工人”培養工程,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。
(2)全面提高社會保障能力。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,大力開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征收,力爭參保率達100%,電子醫?せ盥100%。加強社會救助兜底保障,確!皯1M保、不漏一戶、不落一人”。加強擁軍優屬工作,強化退役軍人權益保障,支持婦女兒童權益保護、志愿服務、公益慈善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。
(3)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。加強農村書屋管理,發揮鎮區24小時圖書館作用,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站(所)陣地優勢,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正能量。持續開展“最美蓼江人”評選活動,進一步推進“文明村鎮”“最美家庭”“美麗庭院”創評工作。加強與文化部門溝通銜接,推動文化下鄉,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。
3.社會大局!胺”,創造安全新環境
(1)全員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。學習“楓橋經驗”,做到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鎮、矛盾不上交”。依法及時就地調處化解矛盾糾紛。完善重點人員管控臺賬,制定應急預案,緊盯問題隱患、提高預警能力,將各類矛盾風險隱患化解在萌芽,防范在源頭。壓實“五包一”工作責任制,定期走訪、定期見面、定期交心。落實領導班子坐班接訪制度,努力化解信訪積案,為我鎮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。
(2)全面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建設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,持續開展黨員“五個到戶”和有事找黨員行動,開展群防群治、聯防聯控,不斷改進治理體制、機制,確;鶎又卫矸定。深入開展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,推廣反詐APP,預防和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!把┝凉こ獭睌底只O控中心穩定運行,做到轄區主要路段路口24小時監控,實現全鎮公共區域視頻監控無死角。
(3)全力筑牢安全生產工作防線。嚴格落實安全生產目標責任制,持續開展好“敲門行動”“開窗行動”,開展消防安全知識再教育再宣傳,規范電動車充電行為;深入推進打非治違,運用無人機常態化巡邏;持續鞏固“戴帽工程”成效,確保我鎮戴帽率保持85%以上;扎實開展森林防火防范工作,進一步加強巡邏防護和火險隱患排查。統籌做好食品安全、煙花爆竹、自建房安全等工作,確保全鎮安全穩定。
4.農村建設提“質”,呈現宜居新面貌
(1)整合土地資源、盤活閑置土地。充分利用閑置土地,挖掘各村資源優勢、特色風貌和文化內涵,打造“一村一品”。突破思維定勢,科學謀劃設施農業發展,以打造生態觀光休閑旅游為抓手,充分發揮水稻、油菜花、富硒辣椒等特色農業資源優勢,擴大無公害、綠色、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。
(2)改善人居環境,打造生態家園。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,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。進一步消除旱廁,拆除危舊雜房和殘垣斷壁,以村莊清潔、創建美麗庭院為載體,以改變村容村貌為出發點,努力實現鄉村“屋凈、路凈、水凈,庭院美、村莊美、環境美”目標,切實提升村民人居環境。
(3)加強軟環境建設,打造文明鄉風。深入挖掘各村文化元素和特色亮點,進行放大和包裝,讓各村有故事可講、有風景可看、有事情可做,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,提高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,建設和維護鄉村文體小廣場,亮化美化村組干道,引進文化活動,完善“一約四會”,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。
5.政府建設聚“力”,激發行政新效能
(1)提升法治水平,打造“善治”政府。堅持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鞏固黨史學習教育成果,真正把“兩個確立”轉化為做到“兩個維護”的思想自覺、政治自覺、行動自覺,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、政治領悟力、政治執行力。
(2)高漲干事熱情,鍛造“內卷”干部。堅持高標準、嚴要求,全力以赴推動各項工作干在實處、沖在一線、走在前列,讓干部無法也不能“躺平”,不僅在崗在位,更要激發“熱情”,勇挑重擔,高效擔當,始終在狀態,干出成績,跑出發展加速度。
(3)加強作風建設,塑造“高效”環境。堅持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”的宗旨,馳而不息糾正“四風”,精文簡會、高效辦事。全面推進政務公開,嚴格執行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程序。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、政協民主監督、社會輿論監督,誠懇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,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。扎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,勤政廉政,不斷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。